今天给各位分享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高一物理教案优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高一新同学物理第一课 ❗️老师教案送给你们

2、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

3、高一物理教案优秀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 质点 参考系   这是老师的教案,为了你们能看懂所以我加了一些书面上的废话[可怜R]   你们整理的时候写重要的知识点,教学目标什么的不用写[偷笑R]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__时,__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2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进行新课:   1、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   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   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1V=1000mV   例:U=220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确定量程……选择示数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   (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生先化出电路图。   2、读数应多练习几遍,学生使用的电压表量程有所不同,要提示一下。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3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4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优秀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 高中必修一物理教案最新范文   ★ 高一物理教案范文精选   ★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5篇   ★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范文   ★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范文   ★ 物理高一教学计划范文5篇   ★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5篇   ★ 关于高中物理课教学设计方案   ★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范文   ★ 高一必修课物理教案范文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教案优秀,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会作力的图示.   2.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会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了解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及矢量性,作力的图示.   2.重力产生的原因,确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力和力的图示   [问题设计]   做一做以下实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总结力有哪些作用效果.   (1)小钢球在较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线运动,在小钢球的正前方放一磁铁,小钢球靠近磁铁时;   (2)在与小钢球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   (3)分别用手拉和压弹簧.   答案   (1)小钢球的速度越来越大;   (2)小钢球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   (3)用手拉弹簧,弹簧伸长;用手压弹簧,弹簧缩短.   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要点提炼]   1.力的特性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我们谈到一个力时,一定同时具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力的相互性:力总是成对出现的.施力物体同时又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又是施力物体.   (3)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只要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了,不管是速度的大小还是速度的方向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发生变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有向线段)来表示力.   ①线段的长短(严格按标度画)表示力的大小;②箭头指向表示力的方向;③箭尾(或箭头)常画在力的作用点上(在有些问题中为了方便,常把物体用一个点表示).   注意(1)标度的选取应根据力的大小合理设计.一般情况下,线段应取2~5个整数段标度的长度.(2)画同一物体受到的不同力时要用同一标度.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二、重力   [问题设计]   秋天到了,金黄的树叶离开枝头总是落向地面;高山流水,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无论你以多大的速度跳起,最终总会落到地面上……试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正是由于地球的吸引才会使物体落向地面,才会使水往低处流.   [要点提炼]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产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但不能说成“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大小:G=mg,g为重力加速度,g=9.8m/s2,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不同地点重力的大小因g值不同而不同.(注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物体是否受其他力无关)   4.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竖直向下不是垂直于支撑面向下,也不是指向地心).   5.作用点:在重心上.   (1)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2)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和物体形状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重心可以不在(填“可以不在”或“一定在”)物体上.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篇3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   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   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   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篇4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习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平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习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物理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物理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 2021高中物理优秀老师教学设计   ★ 高中物理教案范文5篇   ★ 高中物理教案全套范文   ★ 物理必修课教案高一范文   ★ 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范文   ★ 高一必修课物理教案范文   ★ 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范文   ★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物理必修一   ★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物理必修一
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高一物理教案优秀高一物理教案优秀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谁是谁的谁,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www.zyoue.com/post/4037.html发布于:2025-11-28